關注我們

好友人數

中國的工業4.0不過是竹竿打月亮?

2016/8/19 上午 09:50:38 人評論 次瀏覽 分類:工業4.0

2015-08-26 包政 管理智慧

功能介绍 管理智慧自媒体(ID:shzb2010),著名管理学者包政先生团队运营,商业管理类用户量最大自媒体,超过100万商业精英订阅,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2013年度最佳管理类自媒体,致力于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学习社区。提供包子堂vip服务!


導讀

目前新聞經常熱炒工業4.0,不少企業甚至連工業4.0的本質是什麼都沒弄清楚,就大打工業4.0牌。在感受其極度熱情之餘,讓人難免懷疑其中的泡沫。正如包政教授所言,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工業4.0,回到中國的現實,其實是一回事,是一件事情,這就是互聯網條件下的工業智慧化。那麼在可資利用的現狀下,中國企業實現工業4.0的路徑到底是什麼?一起來看看包政教授的最新解讀。

文/包政

眼下工業4.0成為熱門的話題,據說還有這樣的專業研究所,專門從事工業4.0的研究。這個錢可能花瞎了,還不如拿這錢去研究工業機器人呢!


在這背後,存在著一個中國人的企圖心,在工業領域趕超世界,成為工業強國乃至老大。我想說的是,這是一個命題嗎?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命題嗎?


當有人在說這些事、想這些事的時候,我希望大家先看看英國非主流經濟學家舒馬赫,在30多年前寫的那本書《小的是美好的》。看完這本書你就會變得冷靜了,面對工業4.0的話題,就不會那樣亢奮或焦慮了。


彎道超車只會車毀人亡


中華民族在沒有工業化之前,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改革開放之後,我們與狼共舞了30多年,有目共睹的現實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人,三人行必有中國人。中華民族的生存競爭能力,根植於千年傳承的文化。與此相比,技術乃至工業層面上的事情,只是細枝末節。


工業4.0只是手段,我們不能在手段上設立企圖心,我們應該在目的上設立企圖心,這就是為中華民族謀求福祉。否則就是本末倒置。


只要我們在改革開放上,保持足夠的溫度和力度,只要我們保持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企圖心,工業4.0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全社會都能達成共識,謀求中華民族的幸福,那麼工業4.0早點晚點又何妨?


與擔憂者的性情相反,有人則把工業4.0看作是機會,看作是趕超世界的機會。這種觀點只有一些學者才想得出來,現實中的實業家是不敢這樣想的。現實是具體的,工業領域中“人、機、料、法和系統”,無論哪個層面都表明,我們還在工業2.0的水準上。實踐中的企業一定會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跨過工業3.0,直接進入工業4.0?


稍微接點地氣的學者就會說,達不到工業4.0,那我們就做工業3.5吧。


有良知的學者羅賓斯曾經說過,企業及其管理學領域到底犯了什麼毛病?名詞、概念、說法年年翻新,使那些沒有定力的企業,在趕時髦中疲於奔命。


在各種時髦的說法中,最聳人聽聞的觀點,莫過於“彎道超車”。


發明這個觀點的人會開車嗎?彎道超車的事情只可能發生在賽場。在複雜多變的現實道路上,遇到彎道只能減速,一看二慢三通過,否則車毀人亡。


即便想在賽道上彎道超車,車輛性能不行,駕駛技巧不行,也白搭,除非對手更不行。


按照那些大V、大咖描述的工業4.0概念化的藍圖來看,與中國現實的工業技術基礎差距很大。


竹竿打月亮,差的不是一點


在競爭性行業,至今沒有很好的產業組織方式,無法在短期內用互聯網的方式,把相關企業連接起來,更不要談集成化和智慧化,從原輔料到零配件到產成品生產。或者從需求到研發到製造,構建起一個互聯網化的產業生態鏈。


現實的情況是,很多龍頭企業或商界領袖企業,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產業組織方式”。甚至連自己的企業都沒有組織好。說得誇張一點,這些企業往往是一老闆,帶著一群助手在那做買賣。


很少有這樣的龍頭企業或商界領袖企業,會出來扮演產業鏈的組織者角色,像日本豐田公司那樣,認認真真地把供應鏈組織起來,形成一體化的關係體系。包括持續的幫助和扶持供應鏈廠家,並與他們共用產業價值鏈的長期價值和短期利益。


相反,更多的是用自己在產業價值鏈中的談判地位,包括品牌的影響力和靠近消費者的相對位置,倒逼供應鏈,擠壓他們的利潤空間,拖欠他們的貨款,強迫他們短期內擴大產能並不予以訂單承諾等等。


當市場出現疲軟,或降價促銷的競爭壓力太大時,這些龍頭企業就開始跨界操作。幾年以後,它們已經成為不相關多元化的企業。它們的戰略通常是,以房地產為龍頭,以商貿和證券為支柱,在商言商,全面發展,爭奪陽光下的利潤。


工業4.0意味著要把一個個企業連接起來,要有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組織者,用互聯網的手段把供應鏈上的相關企業連接起來,想想就知道這裡面的差距有多大了。


如果我們再往細節上看,那困難就更大了。凡是瞭解中國現狀的人都知道,在這些行當的供應鏈上,集聚了一批素質與裝備參差不齊的中小企業,有的甚至是手工業作坊性質的工廠,難以對它們進行有效的組織,形成供求一體化的關係體系。我想,不會有哪家龍頭企業願意去整合它們,把它們組織起來的,包括在實體層面上,把它們集成起來。


其中絕大多數供應鏈企業,離自動化或資訊化差得太遠。用農民的話說,好比竹竿打月亮,差的不是一點。


據說供應鏈管理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就拿飲料或服裝這類供應鏈很簡單的企業來說,要把供應鏈管起來,沒有3年5年根本做不到。


何況現在要用互聯網的方式,把這些企業及其作業流程中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想想就知道了,這有多難。


數位化生存


連接不是目的,連接只是工業4.0的一個基礎條件。產業鏈的組織者還必須把企業生態鏈各環節的資訊,傳到雲上去,加以大資料處理。至此,別說產業價值鏈的組織者,就連我們這些旁觀者,死的心都有。大家費了那麼大的勁,看不到其中的意義和價值。一句話,這樣做靠什麼掙錢?


有人會說,靠資本市場掙錢!因為這樣做在資本市場有概念,可以通過路演圈很多錢。這屬於資本家創富故事的範疇,你是懂的,不再贅言。實業家或企業家不能怎麼思考問題。當然有良知和良心的專家學者,更不能這樣思考問題。


事情必須回到開始的地方,回到工業4.0的前提的前提,這就是有關數位化生存的大資料和雲計算的建立。


沒有這個前提的前提,就不可能產生產業價值鏈或產業生態鏈的組織者。


換言之,組織者就沒有外在影響力和支配力以及內在的衝動和方向感,去選擇和整合供應鏈的企業,構建供求一體化的關係體系,共同為數位化生存的特定人群做貢獻。


離開了這個前提的前提,離開了數位化生存的人群及其生活方式的需求,工業4.0只有提高效率的意義,只有提高回應市場速度的價值。這與工業3.0強調的生產柔性,沒有本質的區別。


我讚賞專家學這樣的姿態,著重探索走向4.0的路徑,而把工業4.0的藍圖僅僅當作一種理念和方向。


無論是單個企業還是產業價值鏈,走向未來的戰略突破口,在需求鏈上,在數位化生存的人群中。


中國有五六億人口已經掛在移動互聯網上了,他們或多或少、或淺或深地在利用移動互聯網謀生、社交、娛樂和學習。這是一種龐大的資源,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乃至走向工業4.0可資利用的條件。


對中國企業界而言,當環境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被嚴重透支的今天,這種基於移動互聯網的數位化生存人群的資源,必須加以充分的關注和有效的利用。這是中國企業得天獨厚的資源。這是老天爺賦予中國人的一種恩惠。如果我們看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會坐失千載難逢的機會。


所以有人會提出“互聯網思維”的概念,互聯網思維並非空穴來風。它提醒人們對互聯網的關注,對互聯網的機會和挑戰的關注。


供求一體化的社區體系


對於傳統企業而言,對那些想做工業4.0轉型的企業而言,千里之行始於腳下,把商務活動的觸角向需求鏈延伸,走進數位化生存人群中,構建起供求一體化的關係體系。


移動互聯網及其社交網路平臺,給了傳統企業千載難逢的機會,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構建起龐大的社交網路圈。這就是我們在小米實踐當中看到的景象。我們把這叫做社區。在社區基礎上形成的買賣關係,稱社區商務。


所謂社區,本質的規定性就是“共同體”。就像傳統社會中的自然村落一樣,彼此有著共同的生活理念、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並且有著共同的行為規範,去協調人與人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關係,維護著社區的穩定和發展。在小米的社區或共同體中存在著近一億人口。可謂小米共和國。


傳統企業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互聯網手段,去尋找數位化生存的人群,並依靠自己的或整合到的協力廠商資源,包括知識、技術、人才、關係和條件,去引導和深化自然人群的數位化生存方式,推動他們向社區或共同體轉變。


在這個過程中傳統企業就應該像投資品牌一樣,投資無形資產一樣去構建社區。社區就是企業的資產,就是企業的信用基礎。社區就是企業可以加以累積和利用的資產。


企業一旦建立了社區並懂得如何去組織和深化社區關係,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中就有了根基,企業就實現了“市場紮根”。企業就有機會像小米一樣,就社區成員共同認定的生活方式及其某個需求,展開深入持久的討論,形成系統解決方案,及其產品與服務的概念。


這就是所謂的C2B,消費者主權、消費者參與產品概念開發等等。


至此,社區就有了特定的商務內涵,形成了供求一體化的關係體系。這就是我們強調的所謂“企業社區商務方式”。


我們認為,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工業4.0,回到中國的現實,其實是一回事,是一件事情,這就是互聯網條件下的工業智慧化。


對中國傳統企業來講,你的機會就在於能不能及時轉向“社區商務方式”,率先利用互聯網,去深化數位化生存人群的生活方式。(參閱包政著《行銷的本質》)


蒙牛和太原鋼廠的故事


講幾個故事,大家就清楚了,為什麼要從社區商務方式開始,從尋找數位化生存人群構建社區或共同體入手。


我們知道蒙牛的供應鏈是很完整的。遲至2005年,蒙牛已經構建了一條從牧場到零售門店的完整價值鏈。只是沒有構建消費者社區走進消費者生活方式。去過蒙牛生產基地的人都知道,它們的集成化、自動化和IT化程度非常高。據說利樂公司把全球樣板定點工廠移植到了蒙牛。可以說,它們的生產體系及其管理是世界一流的。因此蒙牛的環比增長,一度跑出了猛牛的速度。


後來發生了眾所周知的事件,這就是三聚氰胺。蒙牛的事業及其品牌幾乎毀於一旦。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競爭性市場劣品驅逐良品,倒逼供應鏈。加上資本所有者,作為一個特殊的利益群體,在企業決策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劇了事件的惡化程度。這事你懂的,不再贅言。


當時的蒙牛,根本沒有條件和機會,跨越降價促銷的惡性競爭。現在作為傳統大叔的蒙牛,完全可以利用互聯網的手段,走進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去構建社區,構建供求一體化管理體系,謀求市場的紮根。


再講一個故事。早在上個世紀,太原鋼廠就建成了一流的生產體系,從煉焦、煉鐵到軋鋼,一體化運作。很多原輔料從基地或礦區,通過封閉的管道,直接輸送到生產現場。IT化、自動化和集成化程度很高,堪稱世界一流。怎麼說都應該達到了工業3.0的水準。


並且,該企業有一流的科學家級的工程師,在他們的研究所裡,集聚了一批世界頂尖級的不銹鋼研究專家和學者,是國家定點研究機構。從理論上說,他們可以研發和生產出世界一流的不銹鋼,年實際產銷量達400萬噸。


這樣的企業走向未來的關鍵,不是工業機器人及其生產加工過程的智慧化程度,不是供應鏈的集成化程度或網路化程度。而是如何拓展不銹鋼的應用領域和程度,充分發揮不銹鋼研發和生產技術基礎的效能,最終使國民分享到工業領域進步的恩惠。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國民並不能從日常生活中,從他們使用的不銹鋼炊具、刀具和餐具中,感受到這樣優質企業的存在。國民們還不得花很多錢,去買德國或日本的不銹鋼製品,為什麼?


其中根本的原因,就是這類企業不能有效地走進顧客的價值鏈,構建供求一體化的關係體系,不能沿著BtoB1、B2、B3……直至C的路徑,把商務活動的觸角,延伸到消費者,最終謀求到市場紮根。


具體的方式方法是,組建一個一個的“行銷員+工程師”的團隊,從技術服務、技術諮詢和技術合作入手,走進直接用戶的價值鏈,與直接用戶共同去研究市場,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


現如今,中國已經進入了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完全可以和客戶一起,利用移動互聯網去構建消費者社區,完全可以像小米公司一樣,圍繞著消費者生活方式,討論不銹鋼應用的方案及其產品概念。


只要構建起與客戶企業(B),以及消費者社區(C)的供求一體化關係體系,就可以協同客戶企業,扮演產業價值鏈的組織者角色,就可以把經銷商提及零售門店整合起來,甚至可以把供應鏈的協力廠商技術,產品和資源整合起來,共同為消費者社區做貢獻,不斷豐富他們的生活方式,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與生活體驗。從根本上扭轉降價促銷、劣品驅逐良品的惡性競爭格局。


按照錢德勒《看得見的手》的思想,真正意義上的大企業,必須把商務活動的觸角延伸到消費領域,必須用看得見的手,把產業相關者組織起來,形成供求一體化的關係體系,包括分銷商與零售商。


至此,就可以用互聯網的方式,把各方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企業連接起來,形成產業生態鏈網路。


這種生態鏈的網路,才真正體現互聯網時代的價值,即把社會的存量資產、資源、技術、人才、條件和關係調動起來,直接為社區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做貢獻,這就是所謂的共用經濟。


回到我們在講的故事上來,如果太原鋼廠與客戶企業能夠像小米一樣構建起一個規模化的社區,就可以從容地打造供應鏈生態圈。


以炊具、刀具和餐具為例,消費者真正需要的是“真善美”的東西,使生活充滿美感體驗。需要的是經久耐用,甚至可以代際傳承的東西,使每次使用的成本變得低廉。


隨著消費者社區關係的深化,各類專業人士就會積聚到社區中來,參與到產品概念開發出來。一旦形成共識,形成規模化的需求。就能反向組織供應鏈,進行定向開發與生產,包括不銹鋼的成分、性能、強度、色澤、幅寬、厚度和數量等等。同時把生產線延長出來,直接把型材變成坯料。這可以大大節約能耗和成本,包括運輸成本,並可以分類回收邊角餘料。


同時把分銷商或零售商,改造為物流商,共用供求一體化的利益和長期價值。


有了產業生態鏈的組織者,有了穩定發展的消費者社區,有了一體化的供應鏈關係及其市場根基,才能一順百順,才能贏得時間和空間,導入各種有關互聯網和工業4.0的概念。


是為工業4.0的路徑,舍此別無他途。




注:本文為包子堂會員825日熱點學習文章《工業4.0如何落地?——海爾工業4.0透視》(詳見本期管理智慧文章第二條)的獨家點評。


版權聲明:本文為管理智慧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管理智慧(shzb2010),謝謝!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版權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資訊

    暫無相關的資訊...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軟件著作 | 手機版 | Q&A | Android APP 地址:110臺北市信義區松信路87號7樓 電話:886-2-27619336 E-mail:Peter@smartbsc.com
臺灣人本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思邁特智能信息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闽ICP备102036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