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9-13 創業創新自媒體▶ 山海會
來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摘編:楊不悔
1、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軟體將定義一切,軟體定義機器。所有的工廠都是軟體企業,都是資料企業。但中國很缺少強大的工業軟體公司以及機器人公司。所以這一輪產業革命德國和美國將佔據主導權,是第一陣營,中國和日本是第二陣營。
2、中國是概念盛行的環境,需要理清的是在我國工業4.0是“互聯網+”的一個組成部分,“互聯網+製造”是德國版的工業4.0,也就是中國製造2025。從中國在移動互聯網和第三產業的起跑上可以看到,中國的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遠遠勝於矽谷,未來很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在工業4.0的風口,投資要在熟悉的產業進行垂直投資,少量廣投,未來是知識型社會,要投資人的價值。
3、工業4.0是一個全新的時代,預計需要30年以上發展延伸,按工信部部長所說:德國是從工業3.0串聯到工業4.0,中國則是2.0、3.0一起並聯到4.0。據統計,中國企業整體處在2.0階段,大企業處在3.0以上,所以4.0是一個比較長遠的圖景,需要走很長時間。我們以腳踏實地的心態,根據實際情況,一步步推進。以下為內部分享精選:
工業4.0就是互聯網+製造,核心是智慧製造
馬雲說互聯網是從工具到思維,再到底層設施基礎。關於這場科技變革,我覺得他的描述是認識比較深刻的。而一切涉及互聯網的優勢,都是“效率”的優勢。
在矽谷,大家預測uber最有希望替代蘋果的,分享經濟帶來資源優化的潛力巨大。日前,Uber創始人特拉維斯∙卡拉尼克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說,在他構建的未來之城中高效出行,再也不會看到現在這樣擁堵的交通,乃至交通堵塞最終消失。一輛車服務30個人,而非30個人擁有30輛車。非常重要的觀點是人們不需要那麼多汽車,無數自由人變成了司機。
可見涉及“互聯網+”是巨大無比的概念,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其在社會配置中的優化。它是按照先易後難的趨勢,影響到各個領域,先從消費品行業開始,美國GE說互聯網+正在緩慢而堅定地來到這個行業。
引用工信部部長苗圩的一句原話:“互聯網+”是一個巨大的概念,“互聯網+製造”最具備條件,“工業4.0”也將成為“互聯網+”的最先突破的一個領域。
工業4.0的核心是智慧製造。它對我們中國的整個產業影響巨大。中國作為製造大國,所以工業4.0不僅僅影響經濟,也影響整個中國未來的發展。在製造領域裡,就業人員達8000萬以上。第二,影響經濟出口。第三,會影響軍事國防。影響到我們所有的產品生產、製造、流程、供應鏈,所以說工業4.0正在顛覆傳統工業的整個生產模式。
中國政府推出相對應的工業4.0,就是中國製造2025,美國政府推出的是工業互聯網,德美中在本質內容是一致,就是智慧製造。
在新一輪全球工業革命,各國都在構建自己的智慧製造產業體系,體系背後是技術體系、標準體系、產業體系,是智慧製造產業生態系統的主導權。各國新一輪工業革命的競爭,是未來全球新工業革命標準之爭。
工業4.0將會延續三四十年時間,是一個萬億級以上的市場,在該領域裡,未來10年,資本市場會有超過300家以上的上市公司。很多學員問,有哪些類別的公司會有更多的機會?我的理解如下:
第一類,智慧工廠。也分為兩小類:傳統的工廠轉型成智慧工廠;一出生就是智慧工廠的。
第二類,技術解決方案公司。為製造業提供智慧工廠、頂層設計、轉型路徑圖、軟硬體一體化設施的“工業4.0”解決方案公司,總集成商。中國缺少此類公司,有400萬傳統的製造業企業,在未來10年,至少有10%會逐漸的分步驟的轉型成“工業4.0”工廠,而瀋陽將成為“中國製造2025”示範基地。
第三類,中國的製造業轉型成“工業4.0”的過程當中的九大技術供應商,包括工業物聯網、工業網路安全、工業大資料、雲計算平臺等。除這三類以外,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知識工作自動化等技術供應商也會面臨巨大的發展前景。
你怎麼在戰略上領先三到五年?
如何認識現在的變化,回去再佈局做精益生產,至少你可以在戰略上領先三到五年,分析對比中國是從要素驅動轉向效率驅動,德國的工業4.0是創新驅動,走向4.0的過程中,精益的過程是同步的,部分大企業將轉向創新驅動。
這是一場巨大的產業革命,錯過了“工業4.0”,實際上也就錯過了這個時代。兩個核心標誌,第一,從3.0時代的集裝箱到快遞,為什麼順豐快遞在互聯網時代作用變得無比巨大。而在工業時代,EMS的作用就沒有那麼大,可見工業時代的核心標誌是集裝箱,互聯網時代的核心標誌是快遞。
第二,從模具到數據。我們知道工業時代,整個全球製造最典型的公司是富士康,郭台銘也講過,模具是工業之母,IE是工業之父。所以,富士康、比亞迪,包括豐田公司,他們都把模具和IE作為核心的關鍵能力,這也可以稱之為工業時代,或者3.0時代的標誌是模具。那麼,4.0時代,按照阿裡巴巴馬雲前段時間所講,叫DT,就是資料的技術。所以說,3.0到4.0核心的標誌是從模具到資料。
未來智慧工廠規模最大就一千人
工業4.0的核心是連接,當然今天移動互聯網的整個世界核心在連接,就像百度一樣,在連接人和資訊,就像騰訊一樣,連接人和人。工業4.0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聯繫在一起。
當感測器無處不在,智慧設備無處不在,智慧終端機無處不在,連接無處不在,必然的結果就是資料無處不在。
從去年到今年,馬雲說過,阿裡巴巴本質上是一家資料公司,雷軍也講過,小米本質是一家資料公司,從IT到DT,未來整個社會變成大資料的社會。
從工業3.0到工業4.0,我提出一個自己的觀點,實際上從模具到資料,3.0的工業是以模具為核心,4.0的工業是以資料為基礎,所有的工廠都會變成資料工廠。
集成也是工業4.0的關鍵字,也是中國推動兩化融合的關鍵字,工業4.0將無處不在的感測器、嵌入式終端系統、智慧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資訊物理系統)形成一個智慧型網路。
工業4.0的實施過程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製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液態創新,最後到組織創新。
對於中國的傳統製造業而言,轉型實際上是從傳統的工廠,從2.0、3.0的工廠轉型到4.0的工廠,整個生產形態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制。阿裡巴巴在三年前就提出,整個製造業的生產流程,從B2B、B2C,轉成C2B。他們很敏銳地看到了這樣的一個方向,整個生產的過程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定制化。
工業4.0是從生產型製造轉型成服務型製造。未來生產和服務的界限會更加模糊,按照德國工業4.0整個框架來說,未來的工廠有可能從集中式生產轉成分散式生產。3D列印和機器人會快速使用,未來不會存在巨大的工廠,一千人以上的規模足夠。未來的工廠可能在客戶的客廳,通過3D列印來完成,有可能每一個客戶的客廳都是一個生產的車間。
過去生產一台電飯煲,可能在中國的廣東生產,然後運到非洲送給客戶。但是在未來,工業4.0時代,這個廣東的電飯煲公司只需要電腦設計圖紙,傳到非洲客戶的電腦,客戶就可以通過客廳的3D印表機把這台電飯煲列印出來,就意味著客廳已經成為生產車間。
工業4.0是從過去要素驅動向未來的創新驅動。過去是基於人口紅利,是基於整個生產的大規模化、定制化,基於匯率低估,破壞環境所導致的要素驅動,未來整個生產製造業向4.0工廠轉型、向創新驅動,科技的含量會變的越來越多,工廠人數在急劇減少,過去藍領工人會轉向黑領工人,是由電腦操作人員在操作整個機器,車間裡面會大量使用低成本自動化裝備,啟用工業機器人,生產過程當中機器可以實現德國4.0所定義的自己生產自己,機器生產機器。
中國伺機彎道超車,後發先至
工業4.0這次的革命,中國肯定有機會彎道超車,成為世界製造的第一。我的判斷是2040年,這也是我們中國政府大概的一個判斷。
第二、我們中國的教育機制資金的流向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我們中國是製造大國,如果中國製造在這一輪的革命當中落後,對我們中國的軍事、經濟、國防、出口、就業都會有非常大的問題,所以國務院制定了《中國製造2025》這樣一個小組,實際上中國非常重視中製造智慧升級。
sap軟體中國區負責人說在中國ERP轉化失敗率為18%,全球則是42%,為什麼差距這麼大?人的管理不行,我們是資訊化過量,內部跟不上。所以首先開始的是標準化和參考結構,體現就是凸顯價值流就是縮短流程,這就是精益。
所以,工業4.0的核心是智慧製造,精髓是智慧工廠,精益生產是智慧製造的基石,工業機器人是最佳助手,工業標準化是必要條件,軟體和工業大資料是關鍵大腦。
在工業4.0“風口”,最大的機會是來自於解決方案公司,就是把軟體、硬體加服務結合在一起的集成商公司。
精益生產是智慧製造的基石
傳統企業走向4.0過程當中,我的觀點是這次遊學是瞭解技術趨勢,並不代表回家就要花幾千來做這事,不是這樣的邏輯。先看清楚時代的趨勢,根據實際情況決定自己的步伐,因為工業4.0是長遠的圖景,無論是中國還是德國都準備30年的時間來升級。
以to C的行業舉例,生產資料比消費者資料更重要,在整個生產線加上感測器後,有幾項重要的指標:
第一讓生產線更加智慧化,減少用人力。
第二大量的生產資料被搜集,便於價值鏈的優化,縮短生產週期。也許你現在得先完成精細化過程當中,可以提升5%—20%的效率。。
第三進行逐步佈局,內部管理能力不斷夯實,然後外部的智慧化程度不斷地加強。當你智慧化程度、管理程度、精細化程度超過上游品牌客戶的時候,就掌握主動權了。
凱文·凱利說未來的企業組織會更類似於一種混沌的生態系統。
移動互聯網時代,由於機器的智慧提高很快,實際上大量的就業機會是被消失的,人類從很多基本的工作,會轉到其他的工作。所以對人的培養來說,是全新的挑戰,一切都在摸索當中。
來源:正和島 本次分享:山海會公眾號 圖文編輯:M&D 音樂編輯: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