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好友人數

2015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總結與展望

2016/8/12 下午 03:35:28 人評論 次瀏覽 分類: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是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的一種機器。它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現代的工業機器人還可以根據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
 
  我國工業機器人發展由於起步較晚,基本還處在產業化的初期階段,市場相對比較小。雖然在近兩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取得長足發展,但是外資品牌仍佔有絕大部分的市場。目前工業機器人已經初步形成以市場換技術的局面。應用的可靠性和性價比上,自主品牌與國際品牌相比均處於劣勢,國外品牌的利潤空間巨大,具有大幅下降的空間,所以自主品牌的前景面臨激烈的挑戰。
 
  圖一:2010-201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與增長率(台)
 
 
  中國正在服役的機器人已佔全球總量的9%左右,2015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將達7500台,同比增長36.6%,整體而言,機器人市場需求只增不降。在多種因素的引誘下,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速度將再次提速,步入歷史上的第二個繁榮發展期,或將比第一次浪潮還將巨烈。
 
  圖二:2011-2015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與增長率(台)
 
 
  2015年受益於相關政策的扶持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拉動,國產工業機器人市場實現了穩定的增長,2015年上半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11275台,同比增長76.8%,按可比口徑銷量增長27%,是去年全年銷售量的66.5%。預計2015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售總量將超過20000台,同比增長40%左右。
 
  圖三:2015年國產各類機器人銷量佔比
 
 
  從產品結構看,坐標機器人和多關節機器人銷售位居前兩位,分別佔總銷量的37%和33%,其中坐標機器人較去年同期增長87%,多關節機器人同比增長91%,並且已達到去年全年的銷量。
 
  圖四:2015年國產機器人應用領域銷售佔比與指數
 
 
  從應用領域看,搬運上下料機器人銷量佔總銷量的53%,位居第一位,同比增長109%;焊接與釬焊機器人銷量佔比為19%,位居第二位,同比增長32% 。從應用行業看,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汽車製造業、橡膠和塑料製品業及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應用較為集中,共計佔銷售總量的58%。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工業、教育、橡膠和塑料製品業、醫藥製造業、專用設備製造業、家具製造、3C、服裝、服飾業以及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增速較快。
 
  圖五:2015年部分國產機器人企業銷量統計
 
 
  從具體企業的銷售數據來看,2015年國產機器人本體企業較去年有很大進步,部分企業也取得不錯成績,但是存在的問題是銷量增加,卻並未給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單品產品的毛利潤2015年下降15%左右。當然,2015年也有一些新進本體廠商,產品尚處在研發與使用階段。
 
 2015年市場發展特點

  應用市場的不斷擴大
 
  2015年工業機器人除了在汽車行業的廣泛應用外,在電子,食品加工,非金屬加工,日用消費品和木材家具加工等行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增長較快。隨著工業機器人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以及機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工業機器人已在眾多領域得到了應用。從傳統的汽車製造領域向非製造領域延伸。如採礦機器人、建築業機器人以及水電系統用於維護維修的機器人等。在國防軍事、醫療衛生、食品加工、生活服務等領域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也越來越多。
 
  產品類型變化
 
  2015年工業機器人在產品類型發展賺足了眼球,隨著人機協作趨勢的發展,那麼小型的機器人幾乎成為各家企業發展的核心產品,四大巨頭紛紛發布新型工業機器人,以協作機器人為主,市場基本都瞄準3C電子製造業。國產機器人本體企業也紛紛推出新型的機器人,小六軸關節機器人、scara機器人成為企業的新賣點和市場增長點。
 
  產業整合併購明顯
 
  圖:2015年進軍機器人企業上市公司
 
 
  2015年機器人產業整合我們總結了三種模式。實業模式、投資模式,“企業+基金”模式。三個不同的模式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就是在不同的約束條件和因緣際會下、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方向,共同走向產融結合,貫通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的互動和循環,一步步實現企業成長,推動著產業整合。目前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是一場泥沙俱下、波瀾壯闊的產業結構變遷和系統再造運動。它不是在結構穩態和規則確定背景下的運營經濟。
 
  同質化與價格戰
 
  國產機器人市場剛起來就硝煙彌補,以6kg一下六軸坐標機器人為例,2015年部分企業降價達30%之多。
 
  核心部件掣肘
 
  2015年中國機器人的處境依然很嚴峻,其中最典型的是在機器人核心技術上缺乏整體的突破。核心零部件主要分成三部分,機器人減速器、交直流伺服電機和控制器。從成本上來說,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的成本構成,35%左右是減速器,20%左右是伺服電機,15%左右是控制系統,機械加工本體可能只佔15%左右,其他的部分主要就是應用。可以看出,目前減速器是製約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而減速器的核心技術,幾乎壟斷在兩家日本企業納博特斯克(Nabtesco)和哈默納科(Harmonicdrive)手上,所有的企業都在給日本企業打工。關鍵部件進口比例較高,導致現在國內製造工業機器人成本較高。特別是減速機,國內企業購買減速機的價格是國外企業的價格的將近5倍。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價格也顯著高於國外同類產品。國產機器人的本體成本偏高,這樣國產機器人難以形成價格優勢,只有年產量上500-1000台,才有一定的規模效應。因此,中國如果想要形成機器人產業化,擺脫國外機器人企業的掣肘,在機器人領域贏得自主,必須要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加速提上日程。
 
 產業展望:
 
  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需求仍加速增長。預估2016年大陸地區機器人需求量有望達到9.5萬台。研究列舉的2016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趨勢包括:
 
  第一,大國政策主導,促使工業與服務機器人市場增長。
 
  工業大國提出機器人產業政策,如德國工業4.0、日本機器人新戰略、美國先進製造夥伴計劃、大陸十三五規劃與《中國製造2025》等國家級政策,皆納入機器人產業發展為重要內涵,不僅將促使工業機器人市場持續增長,也帶動專業型與個人/家庭型服務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
 
  第二,汽車工業仍為工業機器人主要用戶。
 
  現階段汽車工業製造廠商仍然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大用戶,以2014年汽車工業使用機器人密度來看,日、德、美、韓每萬名人員中皆使用超過一千台以上的工業機器人,而大陸則為305台。由於日本、德國、美國與韓國均是汽車工業大國,未來工業機器人主要需求仍在於汽車工業。
 
  第三,雙臂協力型機器人為工業機器人市場新亮點。
 
  隨著人事成本持續增長,包括組裝代工大廠與中小企業等的人事成本負擔相對沉重,加上人口老化嚴重國家勞動人力短缺,使得雙臂協力型機器人成為其降低人事成本、提高生產效率與補足勞力缺口等的解決方案。2015年東京國際機器人展中,全球機器人大廠便大力推廣其協力型機器人產品。
 
  《中國製造2025》提出要“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製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應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塊化發展,擴大市場應用。”工信部《關於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更是細化了具體戰略目標:“到2020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佔有率提高到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台數)達到100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無論是從頂層設計還是具體產業規劃,機器人產業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與支持,發展目標和路徑清晰,發展前景廣闊。受益於國內機器人巨大的市場空間和不斷利好的政策的刺激,資本市場工業機器人板塊掛牌、上市、併購潮流湧動,資本、技術和市場加速整合。上述整合呈現如下幾個特徵:一是上市公司積極參與海外併購,吸收國外優質核心技術,加速佈局核心零部件及高端機器人市場。我國資本市場純機器人企業PE水平長期保持在40-50倍,高於國外20-30倍行業平均水平,為收購方提供豐富的資金來源。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資金優勢加速佈局,展開對部分核心零部件和高端機器人市場的爭奪。
 
  二是部分優質中小企業利用新三板發展機遇,掛牌融資,在部分細分行業市場加速佈局,差異化發展。我國有數百家針對不同細分行業應用領域的工業機器人公司,這些機器人公司通常為依賴在某一細分行業的項目經驗積累成長起來的系統集成商,這些公司受制於成本、定價等方面的劣勢,往往面對缺乏資金、產能不足的情形,而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新三板市場為此類企業提供了一條適合的融資及迅速發展的路徑,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將逐步湧現各細分行業優質中小型工業機器人企業。綜上,未來3-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處於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釋放、國家政策紅利凸顯、資本市場助推的機遇疊加期,工業機器人行業孕育重大投資機遇。
聲明:凡資訊來源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中國機器人網(www.robot-china.com)聯繫,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39553798-8007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版權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資訊

    暫無相關的資訊...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軟件著作 | 触屏版 | Q&A 地址:110臺北市信義區松信路87號7樓 電話:886-2-27619336 E-mail:Peter@smartbsc.com
臺灣人本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思邁特智能信息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闽ICP备102036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