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好友人數

機器人產業的冷思考

2016/8/11 下午 03:58:34 人評論 次瀏覽 分類:機器人

冷思考之一:機器人產業需要具備核心競爭力 

我國機器人產業病態的發展,或許又走上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工業產品廉價,低端,複製性的老路。

創新,大致可以分成兩個層次。低層次的創新表現在“想法複製”上,就實現想法的方式上創新,也就是“技術創新”;高層次的創新體現在“全新的想法”和實現新想法的“技術創新”。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可以分別把企業與大學做一個區分,高校從事的應該是高層次的創新,而低層次的創新更加適合於企業。對於工業機器人的產品開發延續性和實用性方面,高校落後于高科技機器人企業。這與高校與企業的定位和承擔的責任有關。在我國,研究機器人技術的高校和企業並不在少數,但我國當下的機器人產業依然不具備初始的核心競爭力。


冷思考之二:機器人創業是否太過強調商業模式

在我國,一夜暴富的神話總是在傳播、續寫。這與強調商業模式的互聯網創業有關,建立在商業模式之上才可以生存是互聯網的基本屬性,但不該將此概念此移植到機器人產業上。國內某些從事創業孵化的投資人很少來自于實業屆,他們帶著狹隘的目光,審視著機器人這個極具魅力的朝陽產業,過分地強調機器人創業的商業模式,這就造成了誤導。

對於機器人行業,商業模式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占主導地位,“一切商業模式都是紙老虎”,這句話用在機器人產業上再恰當不過。機器人是技術密集型行業,比的就該是鋼刀對鋼刀的科技硬朗程度。機器人創業企業捨本逐末化地追求的商業模式,最後一定是曇花一現。




一台低端工業或服務機器人的售價跟大眾捷達車幾乎持平,中檔機器人的售價大約與豐田凱美瑞相似。無論從售價,還是產品的附加值,或是產業鏈,機器人產業和汽車產業擁有極大的相似度,所以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可以以汽車行業為參照,尤其在產業鏈的整合的方式上。比如日本豐田公司,一座汽車城集結了八千多家供應商,從上游的核心部件到下游的集成,全部整合在一起,那麼未來機器人產業整合的模式會走上同樣的道路。


三十年前“以市場換技術”的理念促成了汽車合資企業在我國的生根發芽,但最後的結果就如當年日產總裁戈恩所講,“合資企業的中方合作夥伴對實際經營和管理的貢獻幾乎為零,”更不必提技術。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是否會重複我國汽車行業的老路是一個應該引起足夠警惕的問題。否則若干年後,我國本土機器人行業會全盤被國外企業所蠶食。今天國際機器人四大家族迅速佔領我國市場,大有當年合資汽車的態勢。但可悲的是,我們連三十年前“以市場換技術”的機會都沒有,更不必討論這條路能否走通的問題。


冷思考之三:機器人產業需要核心技術

最近三年,為政府提供機器人產業發展做顧問的機器人專家或學者,大多具有公司的背景,小則新三板上市的機器人企業股東,大則在A股馳騁多年的機器人企業總裁。政府通常對“知識份子”的意見百般信任,所以這個群體的建言,最容易被採納。政府聽從專家學者的建議後快速地推出優惠政策並及時跟進,催促落實,唯恐被帶上懶政怠政的帽子!然而,首先獲利的就是這個群體,政府採納建議的結果往往是帶動這些人公司股票的大漲。專家或學者不是從一個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去建言,而是站在自身利益去考量,這就是我國科技屆的悲哀。我國科技水準的落後,並不是純粹的體制問題,知識份子也應該從自身道德去反思原因。


在我國政府的大力扶植下,本土和海外歸國的機器人專家、學者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來把自己的看家本領轉移成財富。但如今來看,不管是這個群體自己研發也好,還是從海外帶回來的技術也好,大部分人並沒有掌握所謂的核心技術。什麼是核心技術?核心技術是同行認可並且同行達不到的技術層次。而技術是只相對於非本專業的人而言,核心技術是相對于同行而言,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試想,在我國如果有人能造出高性能的減速器,高精密的電機,能創造出與機器人四大家族相媲美的高端機器人產品,就不會讓他們自己所創的機器人企業在生死線上做掙扎,國外機器人企業就不會如此容易地壟斷我國機器人市場。


冷思考之四: 機器人產業模式

在14、15年,我們聽到關於機器人產業最多的兩個詞:一個是“整合”,另一個是“彎道超車”。整合是建立在現有條件基礎之上,現有條件的高低決定了整合結果的好壞。整合可以分為“技術整合”和“產業鏈整合”。我國機器人企業因缺乏核心部件的製造技術大多以技術整合為主要發展模式。現階段,我國機器人產業還沒有形成體系,對於產業鏈整合還有一大段路要走。“彎道超車”被很多“知名專家”所津津樂道。事實上,“彎道”一直都存在,而“超車”並不容易。


機器人是一個高端科技集成的學科,機器人技術的高低反映了一個國家整體基礎精密裝備製造業的水準。大家都清楚,美國、日本、德國的精密製造技術從二戰結束到今天大概發展了七十年有餘,已經世界領先。它們用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躍進式的技術發展思路而是一步步對技術的積累和一步步的革新。大躍進的發展方式並不能解決機器人核心部件製造技術欠缺的軟肋,只能致使我國整體機器人企業在底端踟躕徘徊。不去腳踏實地地做攻關研究,落後是一種必然歸宿。先進國家的高校和企業花費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專注于一項技術攻關,從韌勁和踏實勁兒上我們就輸掉了。

可以看看,在我國有哪一個高校或企業專注于一項技術幾十年?我國高校和企業做的都是以短期內見到利益的課題,這導致培養人才出現斷層,科研不能延續,技術就不能傳承,也就根本談不上專注,沒有了專注就沒有了專業,沒有了專業就沒有了競爭力,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不宣導踏實的研究不更改政府的政策導向,在機器人行業投一萬億,批一千個產業園,扶植一個萬個創業企業到頭來也會一無所獲。



冷思考之五: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之路

從公開的資料看,國內機器人產業園有四十多個,機器人企業達到七百多家。在工業界,用機器人代替人工,成為大趨勢,這是由市場的供需關係所決定的。然而,這種剛性需要,並沒有為我國機器人企業帶來過多的紅利,世界機器人四大家族迅速佔領我國市場讓大多數沒有站穩腳跟的我國機器人企業面臨生死的臨界點。僅靠概念,園區的政策,和政府的補貼,國內機器人企業永遠不能擁有強大的競爭力。


作為底端技術的機器人創業企業,首先它們要生存,滾動及持續性的研發也只是建立在生存並且已經取得盈利的前提下,所以這樣的企業根本擔負不起高端技術研發的重任,所以要將那些靠國家政策圈錢、輸血得利的底端技術的機器人企業迅速淘汰掉。

從長遠利益看,這有助於我國本土機器人產業的脫胎換骨。我國政府應該大力提高對機器人企業的補貼門檻,讓市場競爭來選擇選擇企業的去留。扶植中小創業企業的目的不應該單純定位在活躍經濟和解決就業問題上,否則後果是大批中小企業集體倒閉,十年後又遇到今天的問題。


小結 

我國機器人產業自主獨立發展,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變得越來越困難,政府能否在財政扶植之外找到一條合適的引導之路顯得尤為重要。《我國製造2025》等政策的出臺能否慢著點,悠著點,給些沉靜思考的時間,讓過熱的機器人產業降降溫?不能讓二十年內的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去承擔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任務,因為我國機器人產業不是貿易,更不是房地產行業。別讓這個需要“理性邏輯思維”發展的產業變成資料經濟的殉葬品,于民無益于國更無益!

本文系作者 經緯 授權機器人e資訊發表,轉載請注明出處和本文連結。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根據您提供的版權證明材料確認版權並按國家標準支付稿酬或刪除內容!本文內容為原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相關資訊

    暫無相關的資訊...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軟件著作 | 触屏版 | Q&A 地址:110臺北市信義區松信路87號7樓 電話:886-2-27619336 E-mail:Peter@smartbsc.com
臺灣人本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 | 思邁特智能信息科技(廈門)有限公司
闽ICP备10203649号-1